学生同城空降,附近的人200米以内约会电话,全国品茶信息,深圳品茶论坛网

A+广告

回顾(中) | “橙色之路——荷兰海归建筑师/荷兰建筑联展”回顾(中篇)

上篇,我们对回顾(上) | “橙色之路——荷兰海归建筑师/荷兰建筑联展”回顾(上篇)进行了报道,这一篇,我们将继续聚焦“荷兰海归中国建筑师”部分。



(视频拍摄&剪辑:许志航) 


诚如此次展览海归部分的学术召集人朱亦民教授在展览宣言中所述,“荷兰建筑对我个人影响很大的一点是对于现代主义和现代性的传承。荷兰建筑一直保持着现代主义思想的连续性。在20世纪90年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国际设计会议Indsem(International Design Seminar)上,雷姆·库哈斯进行了发言,针对荷兰结构主义的统治地位提出了一个问题:荷兰的建筑真的是现代的吗?同样的,我们中国建筑师也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我们的建筑设计真的具有现代性吗?与此同时,我们该如何面对当前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



(策展人&学术召集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朱亦民)


执行策展人姚京也在主持展览开幕式时充满激情地说道,“建筑师是创造美好、创造思想,创造更有意义未来的一群人,这个使命或者责任对于当下来说尤为重要。你们的设计是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可持续、更有温情,你们展示出的创作的自由、寂静的欢乐、内在的态度和多元的未来,以及不断向建筑环境的发问,都是在启迪并激发我们每个人对社会、文化和自我的思考,并去更好地规划明天,对当下和未来有益?!?/span>



(执行策展人:城市复兴2050联合创始人 姚京)


荷兰海归建筑师群展部分参展事务所包括都市可能概念工厂、平介设计、叠舍空间、度向建筑、凡谙设计、超级建筑、殊至建筑、相间建筑、图岸工作室、方石建筑、全体建筑、大木建筑、坊城设计、普罗建筑、褚冬竹工作室、默思建筑、缇石景观;所选作品包括了他们在居住、商业、文化、教育、社区、城市更新及乡村改造等中的思考和实践,其中包含了思想、文字、图像,以及建成作品的物质实体。让我们一起聚焦他们的所思与所做。


(视频剪辑:刘强)


(摄影:许智航)


 展览期间,卢森堡驻华大使亲临展览现场参观交流,给予高度评价(摄影:许智航)



从“大都会”到大都会(汇)


默思建筑(moss. architects)与三里屯太古里合作,对三里屯太古里S01重装升级,焕新为i.t blue block,其最终作品呈现在此次展览中。与那些依赖华丽装饰和图案来突显独特性的奢侈品牌不同,moss.希望通过这个建筑唤起人们对那些自由奔放、充满活力的街头记忆,同时展现街头时尚文化中崇尚自然、中性、与众不同和炫酷特质的一面,使街头文化、时尚与大众之间创造充满活力的对话。受到洛杉矶街头时尚发源地La Brea大街的启发,他们将建筑外立面设想成一个多元店铺的拼贴,运用了低饱和度的自然建筑材料,如石材、木材和不锈钢,同时赋予它们不同尺度的肌理以强化材质的表现。堆叠的店铺橱窗体量为it. blue block店内的每个品牌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展示舞台,让它们能够独立地闪耀,同时通过一致的轮廓线保持了外观的整体性。与此同时,建筑师还利用建筑的表皮创造了一个室内与室外之间约800mm深的过渡空间,为街上的人们提供遮风挡雨的门廊、休息座位和宜人的绿植空间,更加紧密地将建筑与城市空间融合在一起。





 (摄影:许智航)


坊城设计(FCHA)主持的深圳龙岗2号天桥公园也在此次展览中呈现。它是坊城对于龙岗中心区8条人行天桥的建筑设计以及景观设计之一。作为桥上空间,除了满足天桥通行的功能以外,桥上还要具有丰富的景观设计内容。在这个项目中,坊城所思考的问题是:基于“三网融合”的契机,如何让这些通过性的空间变得有温度,让这些空间与城市有更多的互动,让人们在城市忙碌生活中慢下脚步,去感受城市和自然的魅力,简而言之,是否存在一个可能,将这些空间由通过性的空间变为目的性的空间。于是,设计通过人流、视线、风光、使用功能需求等一系列分析得出二号连廊的规划结构与布局,以“漂浮群岛”的概念进行景观深化,营造出“人流似水,分行成岛”的格局?;谠げ獾娜肆鞯淖疃坛S寐肪督琶婵占浣蟹指?,从而形成的不同大小形状的岛状空间,置入各种符合不同人群需求的活动内容。设计在满足天桥作为通行基本需求的同时,扩展了桥面空间的可能性,尽量让传统意义上城市中的天桥变为趣味盎然的公园。





(摄影:许智航)


苏州湾体育公园休闲配套Lim Cafe是平介设计在此次联展中展示的项目之一,回应对于一座新城来说,如何植入与大众紧密相关的配套建筑,并通过这一配套建筑创造未来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去表达所在城市的调性、人文关怀,以及对发展的态度和定位。平介设计对公园内的一处木质剪力墙结构的配套用房进行了设计改造,使之成为一处咖啡店。形体的设计基于原有木制建筑的结构,错落穿插的体块生成了丰富的内部空间。白色的穿孔板与大面积的落地玻璃也被运用于设计中,形成了对内和对外两个不同的立面,一面朝向太湖,反射的效果令这个体量不大的建筑充分融入周围环境,让建筑映射人和城市的表情;一面朝向球场形成庭院,同时与公园以及场地建立紧密的关系。






改造与再造


方石建筑(Monolith Architects)为本次联展带来的洛奇溪民宿酒店项目,坐落在天津蓟县郭家沟村落的中心。方石建筑最大限度地尊重了现有条件,对原有建筑主体结构及材质进行了保留甚至凸显,在此基础上,置入了钢结构白色方盒子、玻璃幕墙、木格栅等现代材质及形体,以实现新与旧之间的平衡与融合。鸟瞰视角下的秩序感和拼贴感,尤为可以看出新旧关系之间的对话。在公共空间中,方石对广场及入口做了三重处理:其一,引入静水面,形成不同亲水方式,激活广场的公共活动性;其二,主立面采用新旧材质形成层次丰富的拼贴效果;其三,将主入口处理成一个空间以及框景器,供人茶歇休息及提供引入性。中庭是一个双重属性的空间。当茶室和主入口的门关闭的时候,它是一个可举办各种活动的内院;当门打开时,它是入口广场的内向延伸。后山以景观处理为主,这里有一个供人休息观景的露台,还有枯山水景观作为露台和自然山色间的过渡,对自然景观给予还原保留。





(方石建筑另一参展项目:拾间宿民宿)


(摄影:许智航)


缇石景观设计事务所此次所展示的751D·PARK动力广场景观改造,提取与热力相关的运煤火车、铁轨,以及热力管等元素,进行再创造和运用,延续场地的记忆。广场中心既是活动场地,也是景观节点。以方和圆的完形作为景观语言表达。初始的“方”是材料的最初形态,经过加工、分解、细化,提取;建筑中拱门的形式,加入“圆”的语言,作为新的介入?;谏杓?,他们非常注重对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在道路和硬质景观铺装中,采用中景橙石的大板块、整体性的现浇艺术混凝土铺装体系,通过精心的设计,形成地面板块间错落有致、灵动变化的节奏感,同时又延展到坐凳、矮墙、台阶、构筑物等,使景观完整连贯,与更新改造后的751动力广场的整体建筑风格、色彩,以及充满动感的时尚气息相互融合、呼应,浑然一体,彰显简洁、大气的时代气息;又在细节中加入玻璃等闪光骨料,给人以精致的视觉享受。与此同时,以金属线条的形式在地面嵌入抽像提取的厂区天际线,更加让人印象深刻,从而不断唤起人们对场地的记忆。






 (摄影:许智航)


来自褚冬竹工作室设计的重庆缙云山生态文明教育展示馆不仅获得了2022年第42届世界建筑社群网大奖(WA Awards)和2023国际建筑奖(IAA),更是非常严谨地探索修复与再生的重要典范。它是在其所处场地——缙云山国家级自然?;で恼喂讨校谖ス娼ㄖ鸪蟮目盏厣闲陆ǘ傻?,由此形成集教育、科普、展示为一体的沉浸式学习基地。在全面拆除违建、生态修复的总方向下,生态展示馆成了?;ず诵那形ㄒ坏男略龉步ㄖC娑怨サ娜宋春?,设计须在敏感的生态逻辑和严格的审批程序下进行修复与再生。对此,建筑师首先确立的基本定位是——建筑需以“家宅”而非“殿堂”(即亲和而非威崇)之立场与绿水青山共生。这个定位不仅是关于建筑本身的操作方式,更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鸣和致敬。设计将形式语汇与中国文字相关联。立面原型取意家宅的同时,也紧扣甲骨文“山”字的书写方式,以三角形态增补至原场地凹陷之处,与两侧山体共同形成高低跌宕的“山”形组合,以谦逊、友好的方式缝补原场地留下的生态创痕,最大限度保护和适应现状地形、一草一木,充分尊重场地文脉。在这个逻辑中,空间本身的意义已不仅是最终呈现的形式语言,更是锚固立场的关键所在。 





(摄影:许智航)


从场所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


大木建筑(DAMU Design)的参展项目Our Times Here复合型共享空间(原Ideapod北京朗园联合办公空间),营造了繁华都市中的一方绿洲。城市中所缺失的部分,恰是他们在空间设计中所要弥补和创造的主题。由此,建筑师将城市微缩,将自然放大,将不同形态、不同性格的公共空间延展相连,让人们用自己的故事讲述有限空间里因人因时而异的场所精神。在这个mini都市中,大台阶成为“城市广场”,画廊咖啡厅成为头脑风暴的公共社区,电话亭外可能就是“英伦街道”,自然树和绿植墙俨然“城市森林”……所有一切都是为人服务,为人赋能的,这里已不限于为人们提供独一无二的办公空间,不限于将都市的多元化体验浓缩在1600㎡的室内空间里,更多的是成为一个不断促使使用者发现、体会都市内在美的空间载体。





(摄影:许智航)


另一“厚墙”项目虽然是大木建筑早期项目,但所秉持的人文关怀始终是很有价值和值得推崇的。这个项目小到只有一面墙,经过创新的设计,新的立体外墙融合了公共与私人空间,并用新的结构覆盖住空调箱和其他设施,同时加入多元生动、因地制宜的新功能。




展览中,相间建筑(Interarch)设计的曲江第二小学第一分校,展示出“山谷书院”的风采,外观设计采用四层U形布置,逐层退递,面向南三环形成“山谷状”的半围合式空间,形态似谷状环抱,由此得名“山谷书院”?;诖?,教学楼局部架空设计,弱化建筑围合带来的局部压迫感,使通透性提升。学校操场位于教学楼北侧,将最好的日照条件让给教学楼,同时为操场预留出更多空间,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户外活动环境。





(摄影:许智航) 


共享互联


超级建筑(MAT Office)所展示的北京远洋新干线We+联合办公空间、北京朝阳劲松街道大郊亭社区“大家庭”居民活动中心等项目,体现事务所始终将建筑作为连接人与城市的媒介,探索在中国的城市化减速过程中对“共同使用”这一社会性命题的多样化建筑解决方式和新的建筑类型。We+从该联合办公空间的类型、模式需求方面与业主进行探讨,从而得出了一个灵活多变的共享空间模式?!按蠹彝ァ本用窕疃行纳陡脑熘笆巧缜诘囊桓龅叵孪兄每占?,社区希望通过对此地下空间的改造,创造一个供居民交往和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对于建筑师而言,这是一次有意义的社会参与。它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就要与各式各样的空间使用者们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通过建立一个清晰的空间逻辑来平衡和协调多方诉求。MAT在其项目中始终关注“公共性”和“开放性”、“个体”和“群体”的讨论,回应城市现状和文化记忆,寻找如何在一个动态的城市环境和居住人群中创造一个“即时”、“便捷”又有归属感的生活社区。







 (摄影:许智航)


普罗建筑(Office PROJECT)展示的深圳云端学校项目同样让人难忘,它所探索的是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和社区纽带同时兼顾的属性,如何成为当代城市共同价值的空间化承载。在中国高密度的大都市中,如何设计一所更加“高效”、“自然“、“互动”与“启发”的高密度学校,是普罗建筑近两年的一个重要课题。深圳云端学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一个重要案例,在几十家单位中,普罗的方案脱颖而出,最终中选,将对下一个“云端教育时代”的学校如何应对高密度的问题,做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解答。通过“之”字形的布局将学校紧凑的空间与城市进行连接,同时,通过“云端智谷”与“云端平台”,将高密度的学校垂直层面上构筑多样的自然链接系统,使孩子们得到最大的活动空间以及高效的学习体验。在这样一座学习的城市里,“舞台盒子”,“穿梭图书馆”,“四方环廊”,“蛋形剧场”,“云端教室”,“自由峡谷”,“天空跑道”,“阶梯绿台”等有趣有料的场所互相交织,使学校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场所。





(摄影:许智航)


 (普罗建筑的另一参展作品: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和运河美术馆)


全体建筑(Atelier ALL)对于所展示的耍园·成都锦城绿道森林剧场给出的设计策略,是用一条路径串联游客中心、实验剧场和音乐厅三个单体建筑,创造一处容纳成都日常生活,让人耍乐的场所。设计提出了“自然即剧场”的思路。三座建筑环绕场地中央,当人爬上屋顶,整个绿道将变成一个天然剧场,市民可以在此欣赏大自然和城市的“演出”。全体建筑的该方案获得国际竞赛一等奖,目前在施工图深化之中,预计于年底开始建设。






在/再乡村


展览中叠舍空间(MIX SPACE)设计的济南大溪地农庄会所展示了中国传统村落自由天际线的特征,设计的原始构思是把它想象成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房子,成为大地自然景观的一部分。各种功能房间根据私密性和公共性的区别和等级采用不规则的方式排布组合,借鉴了中国民居邻里之间自然组合而非整齐划一的空间品性,意图表现建筑有机生长的状态。室外局部的檐下灰空间和类似窄巷的连接方式,也是对民居交通空间和休闲文化的一种借鉴。手工的制作感同样是设计的主旨之一,包括大面积自然片岩的人工砌筑、所有门窗的现场焊接卯榫打磨等。材料的选择致力于表现材质的肌理和真实性,如白铁皮、麦秸板、普通红砖、清水混凝土等。锈蚀钢板表面颜色随时间变化,赋予出建筑一种成长性和生命感。这些在乡村易见的廉价建筑材料更易表现出乡土建构的清晰性。





凡谙设计(FUN)为展览带来的西井峪村改造项目是一次综合的乡村设计实践,包括拾磨咖啡书店及乡村阅读中心、跃进广场灯光改造、西井峪村西AAA级旅游公共卫生间,以及原乡井峪度假山居精品民宿四个单体项目。建筑师建立了泰森多边形(Voronoi)的规则,将院落里的树作为基点,由此生成网格,不仅将树木保留下来,而且形成设计的核心,也即利用泰森多边形做屋面的分割和找坡成为雨水排出最快的方式,由此形成雨水收集系统。从数学角度,它们成了乡村建设的起点。不仅如此,建筑师还利用数学规律简化了实现的复杂性,画上网格,村民自然就知道石头应该往哪里放。同样是数学的方式,广场的照明设计采用三叉钢索拉力结构,在节点处悬挂灯体,形成顶光照明,由于三叉节点受拉时为平面,因此非常容易安装和建造,村民首次操作仅用时3天就搭建完成,建筑师远程微信指导,效率极高,且造价很低。灯光照明系统给广场提供了不同亮度区域,以适应不同的活动需要。






(凡谙设计另一参展项目:智慧山社区艺术装置)


殊至建筑(Hypersity)所呈现的参展项目——雪山下的碉房—西藏嘎玛溪卡民宿,地处念青唐古拉东端的尼屋乡。建筑师所要破解的是本土新建民居中呈现的均质化趋势、附着在原先特色鲜明的地域建筑上的现代建筑元素,以及传统民居被廉价、标准化的建造方式,和其被表面涂装的当地文化符号所取代等弊端和现实问题?;诖?,如何在聚落生态中建造新藏式建筑,设计需要回应如何在新与旧、传统与当代、手工与工业之间找到某种平衡。殊至建筑给出了其设计策略:首先,嘎玛溪卡的建筑形体学习并顺应了尼屋当地的5o收分墙的传统,用现浇混凝土方式进行剪力墙结构方式的砌筑。其次,结合保温和耐候性较高的铝镁锰板坡屋顶形式,回应蓝色彩钢顶的强势,纪念逐步被替代的传统屋顶。再者,创造内外两个交通系统,进而沟通传统与现代的生活理念。利用这三个设计概念,新建筑试图创造一种“熟悉的陌生感”,以此来回应之前所提出来的三个平衡的问题。建筑一经建成,便受到多方关注和好评。






(殊至建筑的另一参展项目:高海拔的家)



(摄影:许智航)


新余树蛙自然体验中心是度向建筑(Monoarchi)参展项目之一,它位于江西省新余市西南一侧的仙女湖自然保护区一隅,远离城市的喧嚣,被山丘、树林、稻田与湖水包裹其中。为了避免建筑体长度对自然环境的压迫感,建筑的体量如同《白鲸记》中的Moby Dick,庞大的身躯在自然的环境中翻江倒海;隐约可见银白色的金属皮肤映射着湖光山色,高低起伏的屋顶亦是对周边地形地貌的模拟与复刻,借以造型与材料的方式将庞然大物隐匿在自然环境之中,又可开辟一片与大自然亲密无间的活动空间。这座人造山丘卷曲的铝镁锰屋面向西侧倾斜到地面,仅在一处向上掀起形成建筑的主入口,无法全窥内部的风貌,也为进入景区营造了类似盲盒的惊喜。在这片自由形态的屋顶之下,覆盖了信息中心、咖啡、书店、会议及餐饮等功能。钢结构的骨架支撑了整个建筑的表皮,室内暴露的结构系统配合着呼吸起伏的屋顶造型,戏剧般的空间足以产生皮诺曹在鲸鱼腹中的奇幻体验。






 (度向建筑的另一参展项目:杭州市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


这些大多以80后为主,并以独立建筑事务所的工作方式开展设计的一群荷兰海归建筑师,全部为实践型选手,格外注重作品的建成,保持个体独立性和批判性,呈现出以下鲜明的特征(或者说共性的特质),代表了他们对这个时代所作出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值得肯定:


以小见大,知微见著:此次展示的很多项目并非宏大叙事或者大型商业综合体,而是小型精品化、和环境高度融合,同时体现人文关怀的建筑,一方面回应项目所处场所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在有限条件下创造建筑空间的丰富多样性,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和功能便利性,提高居住和生活品质。


同时,我们也看到参展项目中涌现出不少近年来中标的城市设计和大型公建项目,代表了年轻建筑事务所在该领域的创造力和受认可度,同时也可以看到他们对当下社会环境与背景的敏感观察与深刻反思(而不是纯粹的商业复制化模式),以及以普罗建筑等为代表的对新的混合模式、体系如何赋予建筑形式、如何扩展文化性空间的公共价值、如何在互联网化的城市中快速迭代空间转化模式,以及如何将个体细微的体验与宏观的城市社会性相对接,挖掘中国高密度社会背景下大型公共建筑之建筑学潜力等问题的探索和所呈现的设计策略。


学校建筑作为近几年日渐发展的领域,亦成为很多建筑事务所的工作重点。此次展览中,坊城、全体、相间、度向、普罗等事务所都纷纷展现了他们近几年建成的学校建筑作品,除了表达学??占涞牧⑻甯春闲?、对促进学生在活动、交流等方面的交互性,创造更多具有启发性的空间以外,也探讨和展示了在不同城市密度下,学校如何成为社会与城市空间重要的纽带。


以超级建筑等为代表,积极寻求城市更新背景下,改造的业态、社区等如何激发新的活动,创造公共空间和城市价值;在此过程中,他们通过设计反思如今这个时代建筑师应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参与式设计的可能,以“共享、共创、共治”作为建筑师能够借用空间设计实现社会价值的所在。


所有的参展事务所都表现为用研究指导实践,更以解决问题作为导向,通过设计去积极回应并解决所面对问题,亦或化解问题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将社会性的议题置于设计的前端,通过设计包容社会性议题,特别是关注和用设计回应有关民生和社会福祉的问题,并探索设计的价值。其中,以大木建筑为代表,通过空间激发人和人的链接以及“集体”精神的延续,并思考城市精神在微观角度的投射和今后人们共同生活的基础。


殊至、度向、方石、叠舍、凡谙等建筑事务所通过他们一系列的乡村实践项目,展现出因地制宜、关注文脉,并通过一些方式让村民利用乡村本来的方式去改造房屋,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能和潜力。


以缇石景观设计事务所为代表,在此次展览中展现了通过主题性景观设计以及和材料、工艺充分结合,以唤起场所记忆并为城市空间创造活力和美学气质的潜能与能量。其中,他们所应用的现浇艺术混凝土硬质景观系统代表了城市在生态可持续和艺术化双向并存的发展方向。


超越建筑本体,通过其他视角再去审视设计,这在都市可能概念工?。↖FUP)的张为平身上表现尤为突出,他通过电影的方式,表达对建筑中人与空间、构图与比例、形体与光影等的探索,以及实体建筑中所无法表现的超现实的场景,并结合人物非日常的表演方式,最终实现了一种特别的“建筑师造梦”。




丰富的个体表达,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一次颇具意味的整体呈现,它们在“橙色之路”为背景的渲染下,洋溢着温暖、活力、创造力,更充满了对人文关怀、社会价值的充分理解和表达。他们是发光的,让我们,向光而行!


通过此次展览带来的阶段性的回望,共同思考设计和建筑在塑造生活和社会方面的价值,并对我们建筑环境的未来发问。最终,设计作为人类文化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反映了我们的抱负、价值观和不断演进的需求,以深刻的方式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体验与生存环境。



文:姚京(Helen)

项目图片:由各事务所提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