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1年,K11就曾委托Crossboundaries基于“体验式商业”这个当年十分新锐、如今正在成为趋势的理念,设计北京K11的概念方案,研究如何将“艺术·人文·自然”三大品牌重心,有机结合到一个商业空间里。
经过数月的设计实践,我们有机会深入推敲了“体验式商业”项目中,空间形式与业态格局结合的创新手法。由于工作仅限于前期概念阶段,尚未涉及立面、平面等细节,在此我们仅分享一些阶段性成果及心得体会。
建筑外景渲染图©Crossboundaries
建筑外观夜景渲染图©Crossboundaries
给崇文一点想象
2018年10月,北京老牌商圈崇文门,迎来了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MVRDV设计的商业综合体“摩方M-cube”。这是自上世纪90年代崇文门板块发展起步以来,在新世界百货、国瑞购物中心和搜秀城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多年后,首次有商业新军的加入。
崇文门商圈最大的特征,是坐拥周边众多高密度的居民社区。在提供稳定客流的同时,它们也限定了该商圈偏向本地中端消费的定位。而“摩方”宣称要“打造崇文门商圈首个全时尚潮流地标”,或将推动此片区的潮流化转型。
无独有偶。在推动崇文商圈升级的进程中,与新世界百货同属香港新世界集团的高端零售新生代K11也早在此地布局,力争为这个传统商圈带来充满想象力的改变。现在“北京K11”的庐山真面目虽然尚未揭晓,但招商工作已在官网启动。
借力在地性
在北京老城区植入时尚零售业,听起来本就颇具反差;在城市规划层面,也要面对更严苛的约束。K11的场地位于崇文门外大街与广渠门内大街交叉口的东北角,临近整个崇文商圈的南缘,探入老北京南城腹地,与天坛隔街相望。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要求,建筑高度须控制在45米内,并要与周边建筑相协调。
©Crossboundaries
为使这栋现代高层建筑更好地融入老城街区、化解割裂感,我们通过一些手法,将其处理为一处“垂直城市景观”(lifted urban landscape),自下而上梳理出空间的三个层次,以满足K11“根植与再造当地文化环境”的核心诉求。
©Crossboundaries
手法一:以坡面扎根街区 ,接壤社会
©Crossboundaries
我们在建筑与街区连缀的低层区域,抬升起大片缓坡,一直延展至楼体对侧的二楼高度,使整栋建筑就像从本地“长出”的一样。人们无需进入建筑内部,就可沿这条露天斜坡,直接上达尽头的公共观景平台。
这样一来,街道生活同往来人流就被自然而然引导至建筑近前。斜坡传递出开放、邀请的姿态,模糊了项目同社区间的分隔界线,丰富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互动。
手法二: “四合院天井”变奏曲
©Crossboundaries
在斜坡上方、向下微倾的高层结构正中,我们打开了一个两端贯通的通廊,仿照老北京四合院中央的天井,使更多自然光能通过它洒向入口广场,也化解了上方建筑体量过大带来的压迫感。而在建筑内部,这处通廊的底部也是一个可供访客俯瞰街面的室内观景平台,与下方街道及广场上的公共生活形成近距离的内外对视。
天井观景台 ©Crossboundaries
手法三:以周边景观构建文化语境
©Crossboundaries
在更大范围内,我们用“借景”手法强化了项目自身同周边主要城市文化地标的关联:直线距离仅1.25公里之外的天坛祈年殿,成为“天人合一”主题的楼顶平台的核心景观;而一座新近经考证确认的曹雪芹早期故居,更同项目近在咫尺,二楼的观景平台就是俯瞰故居全貌的绝佳地点。
我们试图通过有针对性的观景设施布局,创造新的公共文化事件。当公众逐渐开始自发地去体验、观景,项目也就成功置身于本地文化生活的语境中了。
体验式商业2.0:“情境”的再造
当然,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设计所谓“地标建筑”,更要基于K11的品牌核心价值,使艺术、人文和亲近自然的体验,与消费产生极为密切的互动。这是K11有别于其他商业空间的突出特征。
经同甲方经营团队反复研究,我们确定了空间“杂合”的概念方案,在内部空间形态和业态布局上,都迥异于传统商业中心:
“杂合”/hybridization ©Crossboundaries
首先,在功能类型上,艺术、文化类“非零售空间”占比显著。在2万多平米的总建筑面积中,我们将一多半面积分配给了展览空间、演艺中心、驻场艺术家工作室、录音棚、图书馆、报告厅、黑光小剧场和露天阶梯剧场等——其中既包括营利的、也包含大量公共性空间;还布置了丰富的室内景观、垂直绿化、露台种植和空中花园,将绿色贯穿访客的参观路径;而购物、餐饮等传统功能的空间占比仅占三分之一左右。
其次,在空间布局上,我们打破按功能分楼层的传统,基于空间下、中、上三层次的不同调性,将各类功能或业态跨界混搭,形成以若干“情境”组团构成的多元复合空间。
©Crossboundaries
例如从斜坡脚下到二层露台周边,公共生活氛围浓厚,店铺餐饮集中,形成了最市井化的休闲购物“情境”;
而中层集中的画廊、手工艺展示和体验区、各类剧场、书店和公共图书馆,以及咖啡馆与茶馆,共同构成引人入胜的文艺欣赏“情境”;
大量驻场艺术家工作室,同剧场、画廊、手工艺展示区及专业录音棚等,又可形成艺术产业与公众参与间产生共振的艺术区“情境”;
而容纳了露天阶梯剧场、咖啡吧和会员活动专区的楼顶花园,又与服装精品店及高档餐厅直接连通,加之优美的园林环境和天坛祈年殿景观,形成侧重奢华享受的“情境”。
黑光剧场及其下的公共艺术空间©Crossboundaries
制造“情境”,就是使其中每个单独功能项,都能与毗邻的差异化项目形成“共振”,从而使访客的综合体验得以丰富和优化。若从曹公的《红楼梦》展开联想,发生于“大观园”中的大量经典片段提示我们,传统中国人喜爱的休闲生活恰恰正是如此——宴饮中不乏游戏,诗会上亦可小酌……在同一时空内重叠发生的多维趣味,才是我们心目中的人间至乐。
另一方面,基于经济层面的切实考量,该项目也格外需要空间的集约利用??突г诤献饕潦季吞岢?,希望有“简单的外形,高效的内部”,因为这处场地的建筑控制规模仅有2.2万平米左右;相比之下,同区域内的新世界百货总建筑面积达11多万平,甚至走“小而精”路线的“摩方”也有约4万平米。在不大的建筑规模内如何“塞”入艺术、文化、公共空间等更丰富的“馅料”,还能实现商业回报最大化,就成为很现实的考量。
©Crossboundaries
我们在平面布局上做了大量尝试,可确信在空间“杂合”的前提下,用化整为零、功能重叠等手法,能显著提高艺术人文类区域及通道等畸零空间的使用效率,从而为商业功能及其他各种创新空间释放出更多余量。如此就能在同等建筑面积条件下容纳更多目标功能,实现高效。
其实在今天,越来越多新的商业综合体都开始注重功能的巧妙排布。如果说,在传统商场的高楼层加入影院、健身、亲子等体验项目,还属于“1+1=2”般简单相加式的“体验式商业1.0”;我们在北京K11项目中探索的、由各种“情境”有机组成的“文艺+商业杂合体”,或许就可算“体验式商业2.0”吧。我们也欣喜地见到,这些八年前收获的工作心得,与如今正在成为主流的理念不谋而合。
结语
随着巨型电商平台和物流网络的迅猛崛起,今天人们的购物方式已极度多样化。未来的消费者将更愿为实体零售场所的环境服务、感官体验和心理认同买单。于是,尽管为街区加入新的公共活动场所、在内部容纳丰富的公共文艺设施,看似都和商业核心诉求无关;但正是这些更具亲和力的环节,能带来更高人气和更精准的客流,从而反哺商业。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吧。
关于Crossboundaries
Crossboundaries 致力于通过建築设计、环境设计和城市更新方案,营造充满活力、生气的生活空间。我们在创造凝固建筑的过程中,往往要面对到繁琐的技术难题和文化沟通困难。但每次过程后最终呈现的解决方案,总是具有愉悦的材质触感和对人文氛围的深刻思考。 事务所成立于2005年,作为一个拥有国际合作伙伴的设计团队,在北京和法兰克福均设有办公室。设计成员来自亚洲、欧洲和北美,并受过当地建筑设计教育的专业培训。Crossboundaries以跨国的视野、本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催生出独特的空间解决方案。
合伙人董灏和蓝冰可(Binke Lenhardt)毕业于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建筑学硕士,并在纽约有多年工作经验。随后来到中国并定居北京,同时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任职。2005年,以国际伙伴关系创立Crossboundaries。两人亦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
Crossboundaries设计范围广阔,从公共到私人项目,从小型企业到大集团,政府部门到慈善机构都有涉及,从数万平米的建筑到数千平的室内项目,包括北大附中本校、朝阳未来学校、索易快乐成长中心、爱慕时尚工厂和服饰店、家盒子(北京、上海、青岛),以及同西门子和宝马合作的办公室和展厅。工作室亦参与理论研究,并于第十五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穿越中国——中国理想家“。
Crossboundaries的作品受到各界关注和认可,多见于国内外一流建筑及设计媒体。同时也获得了国内外众多重要奖项,近期包括2018及2019年度德国设计大奖,2018年度Architizer A+大奖,2018年度Architecture MasterPrize大奖、2015及2017年两度获评《安邸AD》“AD100”年度设计师、2015年度ARCASIA建筑奖,2015年度Architectural Digest中国奖,等等。
返回顶部